架构的演进
软件架构风格从大型机(Mainframe),到原始分布式(Distributed),到大型单体(Monolithic),到面向服务(Service-Oriented),到微服务(Microservices),到服务网格(Service Mesh),到无服务(Serverless)……技术架构上确实呈现出“从大到小”的发展趋势。当近年来微服务兴起以后,涌现出各类文章去总结、赞美微服务带来的种种好处,诸如简化部署、逻辑拆分更清晰、便于技术异构、易于伸缩拓展应对更高的性能等等,这些当然都是重要优点和动力。可是,如果不拘泥于特定系统或特定某个问题,以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前面所列这种种好处却都只能算是“锦上添花”、是属于让系统“活得更好”的动因,肯定比不上系统如何“确保生存”的需求来得关键、本质。在笔者看来,架构演变最重要的驱动力,或者说这种“从大到小”趋势的最根本的驱动力,始终都是为了方便某个服务能够顺利地“死去”与“重生”而设计的,个体服务的生死更迭,是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可靠续存的关键因素。
举个例子,譬如某企业中应用的单体架构的 Java 系统,其更新、升级都必须要有固定的停机计划,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窗口内才能按时开始,必须按时结束。如果出现了非计划的宕机,那便是生产事故。但是软件的缺陷不会遵循领导定下的停机计划来“安排时间出错”,为了应对缺陷与变化,做到不停机地检修,Java 曾经搞出了 OSGi 和 JVMTI Instrumentation 等这样复杂的 HotSwap 方案,以实现给奔跑中的汽车更换轮胎这种匪夷所思却又无可奈何的需求;而在微服务架构的视角下,所谓系统检修,不过只是一次在线服务更新而已,先停掉 1/3 的机器,升级新的软件版本,再有条不紊地导流、测试、做金丝雀发布,一切都是显得如此理所当然、平淡寻常;而在无服务架构的视角下,我们甚至都不可能去关心服务所运行的基础设施,连机器是哪台都不必知道,停机升级什么的就根本无从谈起了。
流水不腐,有老朽,有消亡,有重生,有更迭才是生态运行的合理规律。请设想一下,如果你的系统中每个部件都符合“Phoenix”的特性,哪怕其中某些部件采用了由极不靠谱的人员所开发的极不靠谱程序代码,哪怕存有严重的内存泄漏问题,最多只能服务三分钟就一定会崩溃。而即便这样,只要在整体架构设计有恰当的、自动化的错误熔断、服务淘汰和重建的机制,在系统外部来观察,整体上仍然有可能表现出稳定和健壮的服务能力。
凤凰架构
在企业软件开发的历史中,一项新技术发布时,常有伴以该技术开发的”宠物店(PetStore)”作为演示的传统(如J2EE PetStore、.NET PetShop、Spring PetClinic等等)。作为不同架构风格的演示时,笔者本也希望能遵循此传统,却无奈从来没养过宠物,遂改行开了书店(Fenix’s Bookstore),里面出售了几本笔者撰写过的书籍,算是夹带一点私货,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素材时可能的版权问题。
尽管相信没有人会误解,但笔者最后还是多强调一句,Oracle、Microsoft、Pivotal 等公司设计宠物店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日后能在网上贩卖小猫小狗,只是纯粹的演示技术。所以也请勿以“实现这种学生毕业设计复杂度的需求,引入如此规模的架构或框架,纯属大炮打苍蝇,肯定是过度设计”的眼光来看待接下来的“Fenix’s Bookstore”项目。相反,如果可能的话,笔者会在有新的技术、框架发布出来时,持续更新,以恰当的形式添加到项目的不同版本中,可能使其技术栈越来越复杂。笔者希望把这些新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融合进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中,让自己学习、理解、思考,然后将这些技术连同自己的观点看法,传播给感兴趣的人。
也算是缘分,网名“IcyFenix”在二十多年前我的中学时代开始使用,最初它是来源于暴雪公司的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的 Protoss 英雄Fenix——如名字所预示的那样,他曾经是 Zealot,牺牲后以 Dragoon 的形式重生,带领 Protoss 与刀锋女王 Kerrigan 继续抗争。尽管中学时期我已经笃定自己未来肯定会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工作,但显然不可能预计到二十年后我会写下这些文字。
所以,既然我们要开始一段关于“Phoenix”的架构讨论与代码实践,那便叫它“凤凰架构”,如何?
在线阅读 http://icyfenix.cn/introduction/about-the-fenix-project.html
没有回复内容